車輕了不安全?輕量化技術挑戰(zhàn)傳統(tǒng)安全觀
在傳統(tǒng)觀念中,同一級別的汽車越重越安全,而汽車輕量化技術卻告訴我們,這未必是事實。
輕量化改進的不只是油耗
何謂輕量化?在解決節(jié)能與環(huán)保這一汽車業(yè)最重要的命題時,當前大熱的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是一條路徑,另一條路徑則是輕量化技術——即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使汽車“瘦身”。
輕量化的優(yōu)勢其實不難理解。重量輕了,油耗必將隨之降低。除了突出的節(jié)油效果,輕量化還能帶來更好的操控性。由于車輛輕,起步時加速性能更好,剎車時的制動距離更短。汽車的油耗主要取決于發(fā)動機的排量和汽車的總質量,在保持汽車整體品質、性能和造價不變甚至優(yōu)化的前提下,降低汽車自身重量可以提高輸出功率、降低噪聲、提升操控性、可靠性,提高車速、降低油耗、減少廢氣排放量、提升安全性。
有研究數(shù)字顯示,若汽車整車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若滾動阻力減少10%,燃油效率可提高3%;若車橋、變速器等裝置的傳動效率提高10%,燃油效率可提高7%。汽車車身約占汽車總質量的30%,空載情況下,約70%的油耗用在車身質量上。因此,車身變輕對于整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車輛控制穩(wěn)定性、碰撞安全性都大有裨益。
輕量化與安全性并不矛盾
輕量化的好處不難理解,然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車輕了,安全嗎?
安全性是消費者買車最關心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德系車、歐系車等重量較重的車型,一直以安全性在中國市場著稱。而在外觀、配置、油耗等方面極具優(yōu)勢的日、韓系車,往往給人不夠安全的印象。這只是大家的認識誤區(qū)嗎?
對此,長安大學汽車學院機電與動力工程系主任蹇小平告訴記者,汽車的重量的確與安全性沒有必然聯(lián)系,二者并非一對矛盾。事實上,汽車的安全性對于不同部位有不同要求。比如沒有緩沖區(qū)的左右兩側,必須通過碰撞鋼梁等剛性車身來提高安全性。而對于有緩沖區(qū)的前后部分,保險杠、發(fā)動機、行李箱的吸能更加重要。
車輛的安全性主要在于事故發(fā)生時對人員的保護,而不是對車的受損程度來衡量。重量大的車跟重量輕的車碰撞,重量大的車受損程度比較小,但是人員的受損程度跟吸能式車身設計,以及主被動安全配置有密切聯(lián)系,F(xiàn)在很多車都使用下沉式發(fā)動機等,就是為了發(fā)生碰撞時,發(fā)動機自動下沉,不會對乘客造成傷害。
因此,輕量化技術本身并不與安全性相矛盾。真正安全的車身應該是“該剛性時就剛性,該變形時就變形”。只是在實際中,可能一些車型的“輕量”并不是因為技術的進步,而是所謂偷工減料,這樣才會影響到車身安全。蹇教授認為,當前來說,重量重更安全仍會是消費者判斷安全性的一個參考。
車身重量 源自造車理念不同
“由于國內消費者認識有誤區(qū),總覺得車輕了就不安全,我們也是衡量了很久才下決心對外宣傳睿翼的輕量化技術。”一汽馬自達銷售副總于洪江坦言。這也是在輕量化技術方面擁有很多優(yōu)勢的日系車的集體擔憂。
新材料和零配件模塊化促成輕量化
隨著造車技術的進步和材料的更新,輕量化在當前已經(jīng)無處不在。
汽車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汽車輕量化,對于主動安全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目前汽車廣泛應用的全鋁合金發(fā)動機、輪轂的普遍應用,奧迪ASF全鋁框架車身等,都是新型復合材料帶來的輕量化的體現(xiàn)。一汽馬自達曾表示,去年睿翼高調上市,卻遲遲不見新車。正是由于睿翼的輕量化主要通過結構設計的優(yōu)化與大量采用高強度鋼來實現(xiàn)。高強度鋼的作用是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車身重量,但由于高強度鋼需要進口,生產(chǎn)工藝也有難度,因此睿翼曾推遲三個月上市。
確保至少用10年德系車重量難降低
盡管今年以來許多日系新一代中高級車在C-NCAP碰撞試驗中都達到了五星級標準,成績甚至超過一些同級別的歐系、美系車,但很多日系品牌似乎更愿意淡化自己的輕量化技術。
采訪中,一位日系品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輕量化是他們的優(yōu)勢,但是他們并不愿意給消費者“車輕”的印象,而更愿意強調自身的安全性。一汽馬自達銷售公司副總經(jīng)理于洪江也不得不費大量口舌解釋——“瘦身”后的睿翼在安全性上并沒有降低。
為什么德系車普遍較重而日系車普遍比較輕呢?對此,上海大眾西北分銷中心市場副總張建坤告訴記者,這主要是造車理念的不同。比如以大眾為代表的德系車,造車理念是確保消費者至少使用“10年”,基于這一理念,大眾車廣泛運用了激光焊接和空腔注蠟等工藝,車身的抗腐蝕能力、剛性大大提升,車身重量自然就難降低。這種造“10年”車的理念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車輛“皮實”的要求,車輛的保值率也更高。而美系車因為本國的自然條件和資源豐富,以前對油耗并不在乎,所以長久的造車理念都強調穩(wěn)、重、大。相比之下,資源比較貧瘠的日本以油耗低著名,更看重技術和設計,因此在輕量化方面成績更顯著。
具體如何選購,消費者應根據(jù)自己的用車需求和喜好進行選擇,這與輕量化技術并不矛盾。
相關鏈接
我國要用3~5年為汽車降重8%~10%
實際上,在應對節(jié)能與環(huán)保的問題上,國際車企對于輕量化都十分重視。目前,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汽車生產(chǎn)廠商都在推進汽車輕量化項目。歐洲的汽車制造商正在進行“超輕型汽車”工程,力爭減輕車重30%。美國政府PNGV計劃(新一代汽車合作計劃),政府每年投入2億美元,用于家庭轎車的減重。
2007年年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lián)合國內十多家有代表性的整車企業(yè)、鋼鐵企業(yè)以及高校成立了汽車輕量化技術戰(zhàn)略聯(lián)盟。并設立了明確的目標,宣布要通過3~5年時間,使我國汽車平均自重降低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