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的不列顛群島有著全球最為悠久的汽車工業(yè)史,在20
世紀50年代之前,英國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chǎn)國的地位。時過境遷,如今英國頂尖品牌的象征:
勞斯萊斯和
賓利已各自歸入德國
寶馬和
大眾門下,被譽為“英國汽車教父”的
MG羅孚集團成了本土品牌的幸存者。然而由于特殊的品牌效應,英國車的根基畢竟還在英國。在百年華誕之際,羅孚緊跟
勞斯萊斯、
賓利等英倫名車,駛入中國新年車市,開始在東方扎下英國汽車的根。
在007影片中,為國家利益出生入死、代表英國愛國精神的詹姆斯.邦德終于更換了德國的
寶馬,坐上了英國的阿斯頓.馬丁
跑車。盡管阿斯頓.馬丁早已是美國
福特旗下的品牌,但人們依然將她視為英國名車———一種后貴族氣質與新古典主義的產(chǎn)物。無論身屬何方,英國車似乎永遠都是英國車。為什么這一切無法改變?也許,這正是因為英國人為本土汽車留住了與眾不同的品牌根源性。
根的抓地力:英德之爭
在
現(xiàn)代汽車發(fā)展史上,原產(chǎn)于英國的世界名車勞斯萊斯、
賓利、羅孚、阿斯頓.馬丁、
迷你、
美洲豹等紛紛被國外汽車大廠所收購,這其中最富有激情的收購者就是德國人。有人這樣比喻,德國人就像鉑金,他們樸實不茍;而英國人卻像鉆石那樣高貴典雅。德國之所以對英國豪華品牌情有獨鐘,也許就是想在自己的鉑金戒指上鑲嵌一顆真正的鉆石。
德國人的性格使其當仁不讓地成為工業(yè)方面,尤其是機械制造上的天才,他們創(chuàng)造出主導
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的美學思想:“形式依附功能”。德國車由此表現(xiàn)出可靠的品質、完美的人機工學、出眾的空氣動力以及安全性能,德國憑借全球車廠中最多的專利技術,帶動國際車壇的技術潮流。于是,近年來,追求功能、嚴謹簡約的德國風席卷汽車世界。不過,在豪車領域,德國的三大品牌寶馬、
奔馳和
奧迪卻根本無法取代英國的勞斯萊斯和賓利在金字塔尖的地位,盡管后兩者已經(jīng)分歸寶馬、
大眾,但他們的“根”卻不屬于德國,而是永久性的英國國籍———因為這英國之根牢牢抓地,擁有難以拔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