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雖然競爭日益激烈,但基本上還是在販賣原本流行于美國、日本,經香港、臺灣改造以后的 “舊招數”。不過,最近一個頗有聲勢的促銷活動讓人對中國車市的創(chuàng)新水平刮目相看。那就是所謂的“碰撞營銷”。
忽然之間,原本十分學術化的“汽車碰撞”成為汽車業(yè)內外人士議論的熱點。盯牢這么高深的話題作為“營銷熱點”當然事出有因,這又是商家為了促銷汽車而導演出來的新劇目:去年以來,幾家國內日系汽車制造廠接連發(fā)生汽車碰撞后斷裂而導致乘客人身傷害的事故,于是傳媒不斷流傳出這樣的信息:日系車雖然經濟省油,實際上是個“薄皮湯包”,經不起磕碰之類的評論。為了替自己的安全性“正視聽”,豐田銳志不惜血本公開展示碰撞實驗,本田更絕,來了個雅閣正面碰撞奧德賽,日產則一連多次舉行碰撞試驗。其目的,當然是為了證實自己的安全性,尤其是證明“薄皮更加安全”。
按照這些廠家的解釋,決定整車安全的是設計結構,是整車帶有逐級吸能及抗變型能力的骨架。在發(fā)生碰撞的一剎那,車體的吸能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唯有盡可能多地吸能,才能保障駕駛室不變形,從而保護駕乘人員。無論是從碰撞實驗的結果,還是事后專家的解釋等都似乎很讓人信服地證明,車體吸能確實是安全的。不過,望著被撞得幾乎全毀的車首,我忽然想起:假如我是車主,一撞驚魂感覺死里逃生之余,是不是會為自己的愛車被毀而心疼,會不會說些“假如給我一個選擇,我希望這車既能夠吸能,鋼板又硬到能夠保護引擎”之類的感慨之言。
憑心而論,汽車的安全性究竟依靠車殼鋼板的剛性還是吸能設計,這是個十分學術化的問題,一般的車迷依靠自己有限的專業(yè)知識與個人的直接體驗很難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何況如今的安全概念已經從車內的乘客擴展到被裝的人和物以及其它的“花花草草”,讓普通人去研究這個問題就更加困難。
當然,安全還是人人必須關心的。我個人的意見是——相信權威、相信專家。相信他們設計出來的車是安全的,測試出來的結果也都是正確的。事實上,那些讓車迷人心惶惶的汽車斷裂事故都是十分偶然與極端條件下出現的結果。一定要求萬無一失,只能夠舍汽車而回到馬車時代,如果怕慢馬車偶爾因馬驚而傷人,那么只能依靠自己的兩條腿了。從這個角度上看,那些作秀式的公開碰撞試驗之類的活動,如果無助于更深入地研究與改進汽車的安全性能,而只是讓大眾看個熱鬧,不如還是省些花費——不去碰撞得好。因為雖然這些財大氣粗的汽車制造企業(yè)并不在乎碰壞一兩輛車,但老是看到某品牌與撞得頭破身爛的車聯系在一起,消費者是不是會心生不悅,久而久之甚至將它們直接與不安全聯系在一起,這樣所謂“碰撞營銷”的效果不是適得其反嗎?
相信沒有人愿意倒退到猿人兩條腿走路時代。這里尤其希望那些肩負著保護人們安全的權威、專家們能夠不辜負大家的信任,認真地設計制造出更加安全的車來,或者測試出更加準確的結果來,并且以更加科學準確的形式公布出來。我始終愿意信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