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標準化協(xié)會的一位負責人向媒體透露,由該協(xié)會著手制定的國內首個汽車玻璃貼膜技術規(guī)范已經形成送審稿,并進入送審階段,估計不久就會出臺。這意味著汽車貼膜市場將設立技術門檻,有望對這個已經達到一年上百億元規(guī)模的市場實現正本清源。所謂"正本清源",即清理行業(yè)中嚴重存在的一部分假冒偽劣、技術不規(guī)范的企業(yè),對國內汽車玻璃貼膜市場進行一場洗牌,淘汰絕大部分品牌,使市場向大品牌集中,從而確保行業(yè)健康發(fā)展。這種初衷當然很好,其理論上的效果也值得期待。
不過,也有一些業(yè)內人士提醒說,該規(guī)范到底能夠發(fā)揮多少實際作用,并不好預測,仍需謹慎關注。規(guī)范的"實際作用"為什么不好預測?原因在于目前國內的汽車貼膜市場太過混亂,一塊小小的貼膜遮擋了太多的東西。自去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了"超八成汽車防爆膜為劣質產品",撩開貼膜市場一角之后,人們逐漸發(fā)現了多年來隱藏于該市場中的更多灰色甚至黑色的東西。汽車貼膜在中國始于1998年前后,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它就成了中國汽車用戶的必需品。
據某研究機構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國內90%以上的購車者在新車裝飾時會選擇貼膜,而他們這樣做,主要基于隔熱、防紫外線、私密、防暴及美觀等不同的需求考慮。正是有這種需求,刺激了汽車貼膜市場以驚人的速度擴展,幾年時間內竟冒出了數千個貼膜品牌,加之利潤同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整個汽車貼膜市場很快就陷入了群魔亂舞的局面。目前國內汽車貼膜市場的混亂現象主要有以下表現:首先是進貨渠道混亂,濫竽充數的小企業(yè)、小作坊大量存在。雖然也有一些產品來自質量有保證的國外品牌,但更多的產品卻是那些打著國外品牌旗號,甚至是虛擬國外品牌的國內小工廠、小作坊生產出來的,而這些劣質產品或者被一些汽車銷售商直接拿走,或者進入路邊店。其次,成本低、利潤大,形成了一條"暴利鏈"。根據有關部門對汽車用品市場的調查,車膜利潤高達900%以上,"甚至比賣車還賺錢"。第三,利用信息不對稱這一點,許多商家對消費者大肆忽悠,夸大宣傳,子虛烏有,片面誤導消費者。第四,消費者盲目相信進口貨的消費心理,也助長了商家的不良行為。他們往往把一些成本很低的劣質品貼上進口品牌標簽,抬高要價。毋庸諱言,行業(yè)不規(guī)范和市場混亂的現實,暴露了行業(yè)標準與市場監(jiān)管的缺失。一直以來,相關權威檢測機構雖然都能夠對貼膜產品進行檢測,但這些機構無法做出是否合格的結論,因為這個領域沒有國家標準。
雖然從2005年開始,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等地已逐步開始限制或禁止在機動車車窗上貼膜,這些措施也已使膨脹的市場出現縮水,但由于相關規(guī)范缺乏強制性,其對企業(yè)的約束力畢竟有限,市場仍魚龍混雜,許多商家還能夠打"標準空白"的擦邊球。而文首提到的那個正在送審的標準也只是行業(yè)標準,同樣不具有太多的強制性效力,發(fā)揮作用主要還是得依靠企業(yè)規(guī)范自身的經營行為。由此看來,玻璃貼膜行業(yè)能否得到有效規(guī)范,除了依靠企業(yè)整頓自身的經營行為以外,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與消費者共同的協(xié)助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一些經驗,通過政府立法禁止汽車貼膜,這或許才是最終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