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及外觀
SWIFT這個名字源自Suzuki鈴木公司,第一代的車型是1990年的產物,當時國內也少批量進口過;第二代則誕生于1995年,也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羚羊車型了。第三代,代號HT51S是2000年的產物。其時,以M13A引擎衍生出驅動形式與配置不同的SWIFT,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了兩年。時值2003年使用排氣量加至1490cc的M15A引擎,配合底盤經過細致調較的運動版加入SWIFT的營銷陣容里。人們所關心它的賣相并沒有本文所見的最新的第四代來得帥氣,車身線條反而更像同時期的同門師兄KEI。不過因為它的排量大,引擎的順滑性、響應性和動力輸出比KEI高出一籌那是可以肯定的。SWIFT在國外是相當受歡迎的車型之一,能與前輩級人馬豐田的VITZ,本田FIT一較高下的車型。有見其好,引進到國內的國產SWIFT自2005年底推出市面以來,便與宿敵VITZ、FIT拉開戰(zhàn)爭的序幕,能否干下漂亮一仗?以目前手上的資料顯示,SWIFT在國內所取得的成績驕人,還有車廠放話說,今年將推出一款更高排量的SWIFT,到時情況會有怎樣的變化?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圖左
1992年第一代Swift。線條方正,車身輕盈,動力適中,改裝潛力大,令獲美稱“小辣椒”!
圖右
第二代車型,這臺車的四門型號,就是國內常見的“羚羊”。
比起外形,我還是較喜歡眼前這部SWIFT。整體形象圓滑不失骨感的SWIFT,是其它同類型車輛過分圓滑略顯臃腫的形態(tài)所不能比擬的。由車前部開始,倒梯形的進氣柵格是各大車廠紛紛采用的形式。暫不說在別人車上的感觀如何,落在SWIFT身上體現出來更多的是微笑著平易近人的性格,讓人倍感親切。類菱形的車頭大燈讓人看到了350Z的影子,與共有三道折線的車頭蓋相互輝映,譜寫出SWIFT匠心獨樹的車頭造型。車側線條未經特別幅條襯托,因為鈴木工程師們知道,現在的車側鈑件形狀已非常美觀,已盡顯SWIFT的樸素之美。
羞答答的SWIFT只露半邊臉,渾身散發(fā)著說不明、道不清的魅力!
眼眺前方,對于迎接明天的挑戰(zhàn),它充滿信心。
跟黑色網狀柵格襯托在一起,居中的S徽章耀眼十分。
前唇中一筆一劃都出自極具創(chuàng)意的Tuner之手,假如能把裝嵌精度再提高一下,那就能拿滿分了。
SWIFT我的眼里只有你!
側裙只一小小的開孔便能讓車輛平添一絲跑格。
從車側高腰線處開始的尾燈起點,跟車頭燈一樣同是采用類菱形設計。
電影《侏羅紀》中的飛龍大概也就這形狀了。
(2)動力及傳動系統(tǒng)
國內生產的這臺SWIFT,動力系統(tǒng)上仍沿用國內前代車型(羚羊)的M13A引擎,16氣門,最大馬力是能在6000轉發(fā)出約86匹的馬力,這對于其它同排量的對手來說,是中規(guī)中矩的數字?赡苁巧鲜胁痪玫年P系,它的改裝新聞也鮮見于報。說到改裝方面,其確實未如FIT、VITZ出于配件、技術等方面來得成熟。本文的SWIFT著手的改裝項目上,能夠作出改善的地方如進、排氣肯定是少不了的。我們能見到進氣系統(tǒng)里,本車中火紅的生氣Pipe連接了超大流量的海綿風隔。鋁合金制生氣Pipe加海綿風隔能說明一個怎樣的問題?我想唯一能說明的無非是不計低扭,只求高轉大馬力的改裝取向。為了很好的遵循這一改裝意念,它的排氣管也由前至后逐次放大,以求達到更順暢的排氣效果。同樣的道理,電子穩(wěn)壓裝置也用給一并裝上,輔助大動作改裝后進、排系統(tǒng)。對于SWIFT來說這樣的改裝仿佛已經不錯了,是不錯了。但M13A采用岐管壓力型空氣流量傳感器,裝上個二次進氣系統(tǒng)豈不美哉?最后,還要說說的是原裝車使用五前速手動傳動系統(tǒng),不是四輪驅動版,而是我們熟悉的前輪驅動。
緊湊的引擎艙內,火紅的生氣Pipe是進氣順暢的保證。
空氣中的塵埃就靠這個海綿風格去過濾。
生氣PIPE接口已用上耐高溫的硅基膠制品。
SILVER生產的二次進氣系統(tǒng),可利用它來提高引擎吸氣效率。
由改裝者自行開發(fā)、制作的不銹鋼排氣芭蕉。
采用4出1的設計,單管口徑為38mm。
中段部分為原裝,采用前段管口窄(48mm)的地方對挽回低扭有幫助,后段的大口徑又保證排氣順暢,實乃一舉兩得。
也是自家開發(fā)生產的不銹鋼排氣尾鼓。
冷凝器前面的保險桿,是碰撞潰縮區(qū),也是Bumper的安裝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