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各路廠商使出渾身解數(shù),拳打腳踢。部分廠商的“花拳繡腿”弄得消費者云里霧里,昏昏然,醒來之后卻發(fā)現(xiàn)上當了。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每個“促銷”動作背后的伎倆,我們在進行汽車消費時才不至于被動挨宰。
下面就市場上一些慣用的價格“明降暗升”招數(shù)進行解析。
★損招一:加價提車
任何一款新車上市之前,廠家都要對該車的性能、動力、安全等等一系列功能進行大肆宣傳或吹噓,消費者胃口掉起來了,全國各地的訂單如雪花般飛來了,這時,預料中的事情發(fā)生了,貨源開始“緊張”起來。要想提前提車,不但要交訂金,而且還得多交比實際車價多出上千甚至高達幾萬元提車費。在車市降價的大背景下,廠商就這樣輕松地賺足了利潤。我一直沒想明白,居然就真有性急的消費者愿意多出這部分錢買車。
對策:捂緊錢包
理由:如果有人問你“你能接受加價買車嗎?”我相信只要頭腦稍微有點清醒的人回答肯定是否定的。試想,我們可以一年半載不買車,我們可以打的、趕公交車、騎電摩甚至坐火三輪上班和出行,廠家能熬得住一年不賣車嗎?別說一年,一天不賣車他們都穩(wěn)不起。普通老百姓掙的都是血汗錢,不到最后時刻絕不出手。再說,目前市場上每天都有新車下線、上市,打堆的新車帶給我們的選擇空間真是太大了,何必要加價買車呢?
★損招二:有價無車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汽車廠家與同行競爭時,老是喜歡用“標桿”二字來做營銷,諸如價格標桿、節(jié)油標桿、性價比標桿等等。有的廠家甚至拿出自己的某款暢銷產(chǎn)品,亮出一個朗朗上口的價格,例如55555、77777、111111等等,并且還給這個代表價格的數(shù)字注入了一些不著邊際的含義。這招果然湊效,價格一出立即嘩然一片,聚集了不少眼球,腳都蹲麻了的消費者抱起錢魚貫而入4S展廳準備下手。
一路小跑到展廳,卻發(fā)現(xiàn)除了有一張巨幅新價格海報外,并沒有實車銷售。如果真有較真的消費者,商家先是巧舌如簧地游說其買配置更高的產(chǎn)品,這不等于沒降價嗎?實在拗不過消費者,商家干脆叫消費者訂購,但是至于什么時候能夠到車,彼此心中也是個未知數(shù)。這種有價無車的現(xiàn)象,豈不是在忽悠消費者嗎?
對策:沉默不語
理由:這完全就是一次炒作,我真的很想用黃建翔同志那略帶沙啞的聲音大呼:炒作!炒作!炒作!……但是話到了嘴邊我還是硬生生地吞了回去。既然廠家要這般忽悠消費者,我們也有忽悠廠家的權(quán)利,任憑廠家叫囂,我們保持沉默,讓他們連吆喝也賺不到,甚至嘗嘗吃閉門羹的胸悶感覺。不要怕,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損招三:增配加價
為了降低價格,吸引消費者,很多汽車廠商用跳“脫衣舞”的辦法下調(diào)價格,一臺原本配置豐富的汽車被減去真皮、中控、方向助力,連ABS、EBD這些家伙都被取下來了,甚至恨不得再取掉兩個輪子。被扒得只剩下“內(nèi)褲”,但它仍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簡裝版”,這樣的車子價格當然便宜,但恐怕沒幾個人敢買。即使有膽大的人要買,商家也會以各種方法游說消費者添加配置,加了配置肯定價格又上去了,甚至可能比原車的價格還高。這種把配置拆下來再裝上去的辦法,有點像小時候玩的積木游戲,最終,精明的廠家以增配加價的辦法保持了既得利益。
對策:保持冷靜
理由:面對商家的花言巧語,糖衣炮彈,我們切記:冷靜,冷靜,再冷靜。在配置選擇問題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和觀點,只選實用的,別選花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