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為什么好開? 看7系15年來底盤的變化
這臺E38后懸架采用的是梯形控制臂式多連桿懸架,因下擺臂采用了四點鉸鏈設計而得名,碩大的下擺臂可以看成是整合了兩根連桿,并且擁有較強的抗扭強度,使得多連桿后懸架變得緊湊又堅固。G12的后懸架則采用了五連桿結構,除了軸承座和位于最上方的擺臂是鋁合金的之外,其余基本都采用沖壓鋼板。
梯形下擺臂的輕量化潛力也十分可觀,或許是因為當時鋁合金材料工藝還未成熟,E38的梯形下擺臂由鋼板沖壓焊接而成,但在之后的更新迭代中逐漸被鋁合金材料取代。這么說來,G12舍棄了鋁合金下擺臂,采用沖壓鋼板的五連桿結構,豈不是減配的節(jié)奏?客官別急,接著往下看...
梯形控制臂式后多連桿獨立懸架,這種結構在寶馬7系、5系的歷史長河中占了相當長的生命周期,直至7系后輪轉向系統(tǒng)的出現…當后輪也需要像前輪一樣做出轉向動作,這就意味著原來約束了5個自由度只剩一個上下跳動自由度的車輪,需要再解除一個自由度讓橫拉桿能夠推拉車輪,使車輪繞主銷軸線轉動。但是梯形下擺臂卻限制了這一自由度,所以布置上更加靈活多變的五連桿結構便迎來了春天。
可惜的是眼前的這臺G12并沒有選裝整體主動轉向系統(tǒng),所以束角控制臂的一端被固定在了副車架上,也看不到后輪轉向機。
G12標配了空氣彈簧減震器,并且在四個車輪的懸架上都布置了位移傳感器,實時監(jiān)測四個車輪的位置變化,從而調節(jié)空氣彈簧(主要在靜止狀態(tài)下調節(jié)),使得G12可以在不同重量負載下車身高度都能夠保持幾乎一致的車身高度。
雖然發(fā)動機下護板在經歷過不少折磨過后有些破損,但還是穩(wěn)穩(wěn)的鋪在發(fā)動機下方。排氣管與中央傳動軸之間也有完整的隔熱瓦覆蓋。不過變速箱下方沒有額外的防護措施,萬一托底就很心疼了。
發(fā)動機下部有厚實的鋁板保護,一點不失雍容華貴的身份,甚至連后懸架都有軟質護板包裹以減少紊流提升空氣動力學性能。
15年來汽車行業(yè)材料工藝以及加工工藝的進步在這兩臺隔了兩代的7系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鋁合金的牛刀小試到懸架結構件的大范圍應用,亦或者屈服強度直線飆升的鋼板強度,都在我們所容易忽視的地方慢慢變化著。其次,更多電控系統(tǒng)的加入與整合,也使得7系的底盤變得更加聰明,甚至可以允許我們以更加慵懶的狀態(tài)去駕駛它。(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張景森)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太平洋汽車網15周年特別策劃專題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