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真功夫:少林寺
千年古剎少林寺
“天下功夫出少林”,要探訪少林功夫的發(fā)源地,領(lǐng)略正宗的少林功夫,一定要到河南登封少林寺。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5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527年)。孝昌三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到少林寺傳授禪宗,被稱為初祖,少林寺遂有禪宗祖庭之稱。唐初,李世民在討伐王世充的戰(zhàn)斗中,少林寺和尚助戰(zhàn)有功,于是少林寺遂被稱為 “天下第一名剎”。
相傳達摩祖師從海上經(jīng)廣州、南京,然后“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揚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許下,少林寺可以擁有僧兵,自成體系的少林武術(shù)于是成為中華武術(shù)的代表之一。
因為有這兩方面的原因,少林寺歷來頗受重視,現(xiàn)在寺內(nèi)各殿都有很多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寺中的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艷麗、構(gòu)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極高水準。
門票:少林寺通票40元/人,太室山景區(qū)25元/人。位置:位于登封市西北15公里處的嵩山少室山下。
景觀:少林碑林、天王殿、山門、大雄寶殿、千佛殿、方丈室、鐘樓、鼓樓、立雪亭等。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nèi)。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zhàn)中助戰(zhàn)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后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并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廟內(nèi)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歷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fā)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號。宋代,少林武術(shù)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達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山腳下,有一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余座。這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筑風(fēng)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
山門,應(yīng)作“三門”。依佛經(jīng)言,三門即三解脫門簡稱,稱寺院大門為三門,取其入道之義,F(xiàn)少林寺三門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時所建。1974年重修。正門上方橫懸長方形黑底金字匾額,上書“少林寺”三字,匾正中上方鈐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題頒賜。
三門殿內(nèi)神龕供奉彌勒坐像。神龕后面為韋馱立像。三門前有石獅一對,豎眉鼓目,純真威武;雕工精致,元明舊物。三門的八字墻外,有明嘉靖年間建立的石坊兩座,東西對稱,形制相同。據(jù)清乾隆十三年《少林寺志》和碑石資料顯示:少林寺三門前幾經(jīng)變遷,元天歷間(公元1329年前后)鳳林禪師住持少林,“遷院門”至現(xiàn)天王殿處,而后元明兩朝每有“革故修營”。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拓制,在舊三門前創(chuàng)新三門,舊三門為天王殿,才形成今日所見基本格局。
寺內(nèi)千佛殿又名毗盧閣,有著名的五百羅漢朝毗盧畫,約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內(nèi)有少林拳譜、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達摩亭是二祖慧可等候達摩回來至大雪沒膝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附近有塔林、初祖庵、達摩面壁洞,以及碑碣、佛塔多座。
少林寺的殿堂院落,不下數(shù)十間,其中主要的院落群,即少林寺內(nèi)部的部室,有以下十種:羅漢堂、般若堂、菩提院、戒律院、證道院、懺悔堂、藥王院、舍利院、藏經(jīng)閣、達摩院。
少林寺內(nèi)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后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shù)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xué)我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