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尋訪失落已久的夢
泗溪古鎮(zhèn),青山環(huán)繞,溪流潺潺,置身其間,如步入一軸鄉(xiāng)土畫卷。號稱“姐妹橋”的北澗橋、溪東橋是鄉(xiāng)土畫卷中最點睛的一筆。
修建于清康熙十三年的北澗橋橫跨北溪之上,造型古樸別致,優(yōu)美且不失剛健,三百多年風雨的侵蝕也不能將橋身上的艷麗色彩全然抹去,遠遠望去,讓人覺得不僅僅是橋,而是上蒼遺落人間的彩練。北澗橋很能讓人生出一種融入的體驗。走在橋上橋下,仿佛自己早已在這里生活了幾百年,或是橋頭浣衣的少女,或是牽牛走過橋頭石街的牧童,或是提著烘籠靠橋頭沉浸在回憶中的老人……要不然怎么會有種似曾相識之感,或者是在關于故鄉(xiāng)的夢境中出現(xiàn)過。
廊橋是一個適合發(fā)呆的地方,聽著橋下溪水如時光流去,在橋上望著遠方出神,依稀便覺得走千山涉萬水,只為到廊橋來尋找那個遮風蔽雨的屋檐。
北澗橋橋頭有兩棵樹齡過千年的大樟樹,古樹虬枝懸空,有如守護著古橋的矯龍,將橋襯得益發(fā)美侖美奐。離北澗橋不遠的東溪上游還有一座與其并稱“姐妹橋”的溪東橋,溪東橋修建于清乾隆十年的溪東橋,該橋周邊環(huán)境不如北澗橋,造型卻頗類似北澗橋,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溪東橋在造型上與北澗橋頗為相似,不過其外觀更為好看,重檐疊屋,檐角突兀,頗有深宅大院的氣勢。
流水依舊,廊橋依舊,只是不見了當年的造橋人。那些佚名的建橋師傅,都是有著詩人氣質的匠人,在數(shù)不勝數(shù)的鄉(xiāng)土詩作中,廊橋無疑是鄉(xiāng)野中最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一行?墒俏覀兒苓z憾地得知,廊橋建造術已瀕臨失傳。
蘊藏在橋中的故事
去筱村的目的是為了文興和文重二橋。文興橋就在離公路不遠的坑邊村旁,路邊的有一個小叉口,青色白色的石塊敷砌于泥路中,精光溜滑,沿著小路走,左邊是稻田,右邊是小土坡和幾間農舍。拐過小土坡,抬頭的瞬間,紅色的文興橋赫然入目,暗紅的橋身、黑色的蓋瓦、歇山頂、稻田、青翠的群山,組合在一起是如此的和諧統(tǒng)一。橋頭石碑記載,此橋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粗看起來和別的橋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當我們從橋下向上看,卻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地方:這座廊橋的中間部分是斜的!據說是當年建橋,請來了兩位工匠,分別從兩岸同時建造。兩位工匠互相不服氣,各自按照自己的主意建造,最后合攏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兩邊的高度不一樣,這時也不可能拆了重建,只好把中間部分建成傾斜的了。橋上有另一石碑,記載了當年主持建造和捐款之人的姓名。本不在意,后休憩中一細讀,卻又不自嗟嘆起來:文興橋由當?shù)厝送豕廪戎鞒纸ㄔ臁榱私,他變賣了所有家產。橋建成后,王光奕已身無分文,只好乞討糊口,筱村王家山同宗族人得知后,湊起三擔米糧送給他,但王光奕還沒吃完一斗米就過世了。村民們沒有忘記當年資助建橋之人,筑碑為記,作為留念。
文重橋,離文興橋不遠,同樣位于筱村鎮(zhèn)境內,文重橋是座伸臂梁木平廊橋,橋身沒有圓拱,但其頂為重檐歇山頂,很別致,為重檐歇山頂而非單檐。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屢建屢毀,民國10年(1921)重建。廊屋十一開間,46支柱,橋面寬4.7米,全長26.2米。站在橋上,橋下有水,兩岸青山列,碧水橋下流,橋影與倒影相映,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嘆為觀止!
木拱廊橋源于何處,仍是個有待發(fā)掘充分證據解開的謎團。不過,這個謎團倒是給我們的旅行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對虹橋結構形式,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最早出現(xiàn)的是青州南陽橋,是由北宋時期建成的?扇龡l橋在清朝重修時發(fā)現(xiàn)過唐“貞觀”舊瓦,后來又在屋檐上發(fā)現(xiàn)了宋“紹興”年間的瓦片。因此有人推測三條橋最早可能建于唐代。
三條橋的風雨板上有首佚名的詞“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痹诠爬系睦葮蛏希钪@詞,仿佛讀到一個縹緲凄美的愛情故事。青山依在,碧水長流,每一座走過歷史風雨的廊橋,都記載了太多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