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
門票:25元
位置:位于紹興市區(qū)東南6公里
大禹陵位于紹興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禹陵治水并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的佳傳。
傳說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筑壩,遇水建堤,采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采用因勢疏導(dǎo)洪水的辦法。當時的紹興地區(qū)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
大禹曾在紹興娶涂山氏為妻,新婚第四天,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后離家十三年,曾經(jīng)“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傳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時代一位偉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后人尊為“立國之祖”。大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內(nèi),舊有陵殿,已廢。今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通道盡頭,內(nèi)立明人南大吉書“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辯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陵左側(cè)有禹祠,為近年重建。陵右側(cè)有禹廟。史籍記載,夏啟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廟,但已難考。
今廟始建于南朝初,歷代屢建屢毀,F(xiàn)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中軸線上有午門、祭廳、正殿3進,順山勢逐步升高,殿前鋪設(shè)石階。正殿高24米,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仿清代木構(gòu)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內(nèi)有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書“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一聯(lián)。午門前有岣嶁亭,內(nèi)設(shè)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嶁碑。碑文傳是夏禹治水時所刻,應(yīng)是謬傳。碑文下附有釋文。廟東側(cè)有石亭,中設(shè)略呈圓椎狀的石一塊。石高2米,頂端有圓孔,傳為禹下葬時所用。石上刻有古隸,又有宋元題刻。廟周群山逶迤,蒼翠繞合,廟宇高瓦飛檐,紅墻四圍,氣象莊嚴。
合作新聞推薦
熱門搜索
論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