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陵墓:唐昭陵
昭陵于貞觀10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23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營建了13年。昭陵由唐代著名畫家、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工程浩繁、建筑輝煌。昭陵共有160座陪葬墓,墓區(qū)總面積達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從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時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寢東、西、南三面,呈扇形排開。陪葬墓中,以魏征墓、徐懋功墓較為有名。
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chuàng)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jù)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關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
今因九峻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边@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币虼耍瞥跻陨綖榱甑哪康,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根據(jù)文獻記載,昭陵建筑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后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象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宏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回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guī)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筑,根據(jù)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