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推廣這種生產(chǎn)方式也有不少問題。汽車生產(chǎn)涉及上萬個部件以及精密的組裝,如果完全由外面制造,管理上相當復雜,牽扯到世界范圍內(nèi)的資源交流,以及跨國文化溝通。同時,工會也會千萬百計阻撓公司這樣做?巳R斯勒還要確保它的知名品牌不因為加入太多雜牌而影響品質(zhì)。
在克萊斯勒的這場革命中,善使外交手段的蔡策與強硬的伯昂哈德,分別扮演著紅臉與白臉的角色。他們聯(lián)手斬除多余的機構(gòu),精心控制著資本。在德國人接管之前,克萊斯勒準備在2001—2005年間投資420億美元,為工廠升級。蔡伯二人到任后,立即砍了30%的預算。根據(jù)新計劃,克萊斯勒在2002-2006年仍將增加7個轎車和卡車新品種,但投資額降為302億美元。
削減成本并不是克萊斯勒反敗為勝的全部,克萊斯勒必須要做的,還包括大大提高汽車質(zhì)量和生產(chǎn)效率。在這兩個關(guān)鍵領域,克萊斯勒遠遠落后于美國其他兩大公司,遑論以精細見長的日本競爭對手。2002年,克萊斯勒把生產(chǎn)每輛車的平均小時數(shù)壓縮到41小時,減少了5%。但即使這樣,它與日產(chǎn)公司的29小時仍相差太遠。蔡策為克萊斯勒訂的奮斗目標是到2006年追上日產(chǎn)。
克萊斯勒擅長以新穎的設計取勝,蔡策把欲搶奪的市場,對準了Y世代。根據(jù)市場專家的定義,Y世代又叫“新千年一代”,他們現(xiàn)在6至25歲,在全球有7800萬人,比X世代多一倍。蔡策相信,克萊斯勒可以通過生產(chǎn)既酷且便宜的車,來吸引他們的注意。他說:“如果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核心品牌,即吉普和道奇,與新一代密切聯(lián)系起來,那么我們不但可以把車賣給他們,而且可以藉此影響他們的長輩!
克萊斯勒的各款新車能帶來多少利潤,取決于公司的全價銷售能堅持多久。蔡策必須把克萊斯勒拉出價格戰(zhàn)的惡性循環(huán),F(xiàn)在,克萊斯勒能否咸魚翻身還很難說,但公司目前的進展,讓人多少看到了隧道盡頭的亮光。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