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寶馬被破天的流量所淹沒。
從“20萬提寶馬”,到“寶馬降價保份額”,“寶馬漲價后來看車的人變多了”,再到“寶馬4S店拒不交車”,相關話題瘋傳網絡,頻頻上了熱搜。
面對鬧得沸沸揚揚的“寶馬4S店拒不交車”事件,7月22日寶馬中國表示:“我們已注意到相關內容,并在內部進行了初步調查,涉及的案例均是個案,且每一個案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我們在積極與相關經銷商溝通,敦促寶馬授權經銷商遵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合同約定,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消費者獲得滿意的服務體驗?!?/p>
對此,有網友質疑,“既然是個案,為什么多地都有,還涉及好幾個城市?”,“不是一個兩個的才算個案嗎?怎么來個“均”呢?那不是表示很多了嗎?很多了怎么能是個案呢?搞不懂?!?/p>
寶馬4S店拒不交車,惹怒消費者
繼7月12日,寶馬中國宣布退出價格戰(zhàn)后,僅過了一周多時間,來自成都、重慶、鄭州、深圳、蘇州、東莞等全國多個城市的寶馬4S店相繼陷入加價提車的爭議漩渦,消費者權益遭受挑戰(zhàn)。
據藍鯨新聞、財聯社等媒體報道,這些準車主們大多數是在今年5月底和6月份定車的,沒想到在7月份提車時,竟突遭4S店臨時要求加價才能提車。
一位重慶的消費者表示:“5月29日和重慶寶渝汽車銷售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的購車合同,車型是寶馬i3,價格是17.45萬,并且交了定金。當時銷售說提車沒有問題,但是到臨近提車時被告需要加價3萬?!?/p>
消費者還稱:“我和4S店方面經過多次協(xié)商,后續(xù)對方又表示加價1萬多就能提車,再后來經理又說沒車了,停產了。在多日協(xié)商溝通的過程中,4S店每天都是不同的說法,給出的回應反復無常?!?/p>
還有一位來自鄭州的消費者表示:“6月底在鄭州寶蓮祥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訂的車,車型為寶馬i3,合同已簽訂、定金已交完、貸款方案通過,當時客戶經理說四五天就能交付。但臨近交付時被告知車價要貴2萬,并且換成三年免息的金融方案,否則不讓提車。”
據藍鯨新聞報道,寶馬4S店拒不交付的理由各不相同,一些已經簽訂合同、交付定金的消費者,門店的說法是車停產了或者產量減少,而對于僅交了定金,還沒簽合同的消費者,則是“總部審批沒通過”等。
事實上,類似的遭遇并不是個例,網上已有不少維權車主,他們手中的訂單在寶馬宣布漲價前就已經下定,但現在面臨無法提車的困境。不少客戶已準備投訴12315,若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將繼續(xù)起訴4S店。
到底是誰惹的禍?
在當下這個搶客戶的時代,寶馬經銷商為何要主動把客戶趕走呢?誰應該為消費者的損失負責呢?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寶馬降價降得太狠了。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寶馬i3,當時很多地方爆出入門級售價35.39萬元的eDrive 35 L車型,裸車不到18萬元,19萬多一些落地,這就導致很多經銷商都被迫虧本賣車。
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會問既然虧本,那為什么寶馬經銷商會愿意虧本賣車呢?因為寶馬中國會給經銷商業(yè)績返現。
長期以來,汽車經銷商盈利模式除了賣車賺錢,還依賴完成廠家給經銷商制定的全年銷售任務,從而得到相應的業(yè)績返現。也就是說,理論上,經銷商賣的車越多,就能拿到越多的業(yè)績返現,所以早年間經銷商愿意虧錢賣車。
但如今,行業(yè)價格戰(zhàn)打得太猛了,導致經銷商的車根本賣不出去,那怎么辦?就只能壓庫存,但這樣一來二去經銷商的資金鏈就會緊張,為了回籠資金,經銷商就不得不低價拋售車輛或發(fā)給二網,畢竟拖得越久,虧損就越大。
據中國汽車流通大會發(fā)布的2023年度經銷商生存狀況的數據顯示,全國經銷商盈利比例從2022年的55%下滑至了2023年的44%,今年上半年的數字只會比44%更低。
而且,持續(xù)的價格戰(zhàn),還導致豪華品牌的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窄。以寶馬為例,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累計賣出新車36.3萬輛車,同比下滑5.3%。
寶馬或許也沒想到,自己主動讓利,非但沒能穩(wěn)住銷量大盤,還惹來一身麻煩:老車主感覺自己當了冤大頭,引發(fā)了車主維權行動;經銷商陷入“買一臺虧一臺”的困境,個別4S店甚至關停跑路,影響了車主的售后服務體系。更重要的是,還讓企業(yè)的利潤全方位受損。
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寶馬,當然知道一味的價格戰(zhàn)不僅會壓垮經銷商,還會有損品牌形象,更會陷入消費者觀望銷量繼續(xù)下滑再降價的惡性循環(huán),反而是漲價會迫使一部分消費者盡快下單。同時,當前也是銷售淡季,再怎么打價格戰(zhàn)對銷量的提振作用有限。
于是,寶馬決定:退出價格戰(zhàn),降低經銷商的庫存指數和目標考核。簡單地說就是,經銷商不能再虧損賣車了,你再虧損賣車,寶馬就不給補貼了。
但這么操作的話,那些已經下訂的訂單,肯定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經銷商就不得不面臨兩難的選擇:如果拒單,雖說可以少虧些錢,但勢必會得罪用戶,搞不好還得面臨賠償;如果不拒單,這些虧損的錢,又得自己掏腰包,但就目前國內經銷商這個盈利狀況,試問哪家經銷商愿意自掏腰包來承擔?
看到這里,大家就會明白了。雖說拒單是經銷商的行為,但寶馬廠家也脫不掉干系。如果寶馬中國承認那些已經下訂的訂單,愿意為這些虧損訂單兜底,事情怎么變成如今這樣人盡皆知。因此,我們不能把責任都甩在經銷商的頭上,寶馬也必須承擔品牌責任。更何況,經銷商和廠商是一條船上的螞蚱,總不能眼睜睜看著經銷商的背刺行為發(fā)生。
關于消費者反映經銷商的背刺行為,寶馬方面已經介入調查,但目前還未給出具體解決方案。
在筆者看來,寶馬此番的做法雖說短期能平息消費者的怒火,但很難不保證后續(xù)還會出現類似的情況發(fā)現。畢竟現在經銷商生存狀況惡化的原因,除了因為整個豪華車市環(huán)境大不如前之外,還與中國品牌在高端車品牌賽道的崛起有關,倘若寶馬等豪華品牌依然堅持銷量、堅持市占率,那么當前合資品牌的生存狀況,就是未來豪華品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