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SKD讓中國汽車國際化的時間表提前,卻無法助力在國際化邊緣徘徊的中國車界邁過這個節(jié)點。我們難以想象,有一天,所謂參與國際競爭,竟是拿著人家的技術和產品去叫賣;即使是自主開發(fā)的產品,能夠以低價出位,但和日韓產品相比,又欠缺了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堅固。也許那就是中國汽車業(yè)開始為其高速發(fā)展還賬的時候了。
對于一直在“價格戰(zhàn)”中拼殺前行的中國汽車企業(yè),應該歸位去尋找自己的核心價值。不在技術上領先而能做行業(yè)領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目前車界核心技術連帶著自主品牌的缺失,又讓這種回歸變數(shù)叢生。中國汽車市場90%的份額由跨國公司主導,主流品牌的盛名之下,其實也有被“套牢”的無奈。
相比之下,中華、奇瑞和吉利則是以另類為自主品牌的發(fā)展尋覓到另一個成長的空間。他們的出現(xiàn),讓國際夢想被邊緣化的中國汽車業(yè)看到了另一個出口。技術越來越成為一種世界性產品,花錢就可以買到,而品牌是要靠自己經營打造。我們也許永遠無法期待未來能有一個品牌,與市值200億美元的賓利相媲美,但我們還是能夠夢想,會有一個與豐田、現(xiàn)代比肩。
有意思的是,曾高舉自主品牌的華晨,還是忍不住傍上了寶馬;蛟S這是企業(yè)經營的需要,畢竟中華為華晨帶來的更多是名,卻緊縮了可觀的利潤空間,寶馬項目應該帶來一些積極的效益。但對于整個汽車產業(yè)來說,在這樣一個自主品牌需要強化的時刻,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華晨卻來了一個轉彎,不禁讓人想到,當年甲殼蟲作為第一個以“小”為定位的汽車沖擊美國市場,結果在以大為美的美國市場上脫穎而出。其經典的廣告詞就是:“想想還是小的好!倍浜螅蟊娖囋诿绹D而推出了一系列大型車,沒有再強化這一原創(chuàng)的概念,結果被日本企業(yè)抓住機會,擠占了相當?shù)姆蓊~。當承擔著某種精神力量的概念在流失,我們也只能在這里杞人憂天了。
[上一頁] [1][2]
|